第9章 如何开发对神的热爱最新免费阅读章节

小说: 免费学习瑜伽(孙改香)作者: 孙改香字数: 3637更新时间: 2019-02-19

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小说免费学习瑜伽最新免费阅读章节,情节引人入胜、韵味无穷,且跟小编一起来阅读吧!我们在薄伽梵罗摩奴者(bhagavan

ramanuja)对《吠檀多经》(Vedantasutras)的评论中可以看到关于信瑜伽的修行方法和途径:“对神的热爱可以通过辨别力、对热情的控制、练习、献祭工作、清白圣洁、力量和对过度欢喜的压制而获得。”根据罗摩奴者的说法,对现实和虚幻的明辨(Viveka

)或者说辨别力就是从所有事物中,把洁净的食物同不洁的食物区分开来。在他来看,食物不洁有三个原因:(1)食物本身不洁,比如大蒜等食物就属此类。(2)因为食物来自邪恶的、可恶的人故而不洁(3)由自然界物质所引起的不洁,比如土、头发等物。口授《韦达经》中说过:“如果食物是纯洁干净的,那么组成一切的热素(sattva)也将被净化,而记忆也将变得坚定。”;罗摩奴者从《唱赞奥义书》(chandogya

Upanishad)中引用过这段话。

食物的问题一直是关于神虔诚信徒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除了一些信瑜伽派别做得有点夸张,食物这个问题下确实蕴藏着一个伟大的真理。根据数论派哲学,我们必须牢记,古拿(Gunas)中包括的热素(sattva)、动素(rajas)及容受素(tamas)在平衡的状态下会形成一种独一无二的原质(prakriti),而在受到打扰的情况下会形成我们肉眼所看到的宇宙,这三种古拿(gunas)都是原质(prakriti)的物质,都具有原质的性质。就其本身而论,它们是构成人体形态的物质。其中热素(sattva)物质的控制地位对精神的发展是绝对必要的。我们的身体结构通过食物所获得的物质对我们的精神构成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对我们要吃的食物一定要特别留心。但是,就这件事情而言,大师们不会陷入信徒所一定会陷入的狂热。

毕竟,对食物的辨别是第二位重要。商羯罗(Sankara)在他对《奥义书》(Upanishad)的评论(bhashya)中用不同的方法对我们上文所引用的那段话做了如下解释,他对ahara这个词--通常被译作“食物”的解释完全不同。根据他的说法:“被积聚起来的东西就是ahara。我们积聚诸如声音等各种各样的感觉,目的是为了自身的愉悦;而通过感官对收到的这种知识的净化被称之为食物(ahara)的净化。对食物的净化意味着接收完全没受到爱慕、厌恶和欺骗等感觉上的缺陷影响的知识。因此,如果这样的知识,或者说ahara被净化的话,组成那些知识的所有者--即内在器官的热素都将被净化,热素被净化了之后,就能产生关于不朽之神的完整的记忆,该神因自己在经典中的真正性质而为人所知。”

这两种解释明显互相冲突;但是两个都正确,同时又都必不可少。对我们所称之为精细的身体--也就是思想的掌握和控制毫无疑问比对粗糙的肉体的控制的功能要高级。但是,要控制精细的身体,必须先控制粗糙肉体。因此,初学者必须要特别注意从达标教师那里传授下来的所有这样的饮食规则。但是,恰如我们许多学派注意到的一样,那种过度的、毫无意义的完全把宗教局限于厨房的狂热,根本就没希望使宗教的高贵事实展现在灵性的阳光之下,它是一种独特的、纯粹而又简单的唯物主义。它既不属于智,也不属于信,也不属于业;它是一种很独特的精神市场行为,灵魂拥有这种狂热的人更有可能进入精神病院,而不是梵界(Brahmaloka)。这也解释了选择食物对获得高一级思想的必要性,这种思想只能通过对食物的分辨而实现。

我们下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是控制情绪。要阻止六根(indriyas),亦即器官受感觉的引导,而应该使之归于意志力的控制,这是宗教文化最核心的价值。接下来我们要练习自我约束和自我否定。有抱负的追求者一定要经过这样的拼搏和练习才能获得实现神道的无限可能性。奎师那(Sri

krishna)在薄伽梵歌(Gita)中说过,“思想必须时刻牢记着主。”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很难,你总是很难让思想想着主;但是,随着我们新的、努力的练习,我们对思想的控制力量也会逐渐加强。“啊,昆悌(kunti)之子,他通过练习,通过无牵无挂实现了瑜伽。”接下来关于献祭的工作,需要记住,必须像往常一样,进行“五项大祭”2。

清白圣洁绝对是最基本的修养,是建起“信”的宏伟建筑的坚实地基。对外在身体的清洁和对食物的辨别都很简单,但是如果没有内在的清白和圣洁,这些外在的仪式也就没有了意义。罗摩奴者(ramanuja)所列举的有益于促成清白圣洁的品质有谛(satya),真,正行(arjava),真诚;心(daya),不求回报,为他人谋利;不害(ahimsa),不通过思想、文字或者行为伤害别人;不贪(anabhidhya),不贪恋别人的财产,不做无用的思考,也不要因别人对自己的伤害耿耿于怀。

这些品质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不害(ahimsa),即不伤害别人。可以这么说,不害的法则是我们对所有存在的一种义务。它不是如一些经典所说,仅仅意味着不伤害其他人,对低等动物仁慈;也不是像其他经典所说,意味着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保护小猫小狗不受伤害,用糖喂食蚂蚁,帮助自己的人类兄弟获取自由。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好的思想,一旦到了极端,都会变得令人厌恶。一个好的习惯,一旦到了极端,本来是按着自然规律的形式做的,也会变得邪恶,是带有正面意义的邪恶。一些教派中的和尚,为了避免伤到体外的寄生虫,而不洗澡,结果全身恶臭,根本不考虑这给身边的人所带来的不适及可能的疾病。但是,不管怎样,它都不属于韦达学派。

检验是否已经达到不害(ahimsa)的标准是是否还存有嫉妒之心。任何人都可能因一时冲动,或者迫于迷信、教义的压力而做一件好事或者送出很好的礼物;但是只有完全没有嫉妒之心的人才是真正热爱人类的人。我们已经看到,世界上许多所谓的伟人,为了一点小小的声名,或者荣誉,或者金钱就变得相互嫉妒。因此,一个人只要有嫉妒之心,他就不能实现完满的不害状态。举例来说,我们能因为牛和羊都不食肉,就把它们算作是瑜伽士或者伟大的不害主义者么?即使是傻瓜也能戒掉某些饮食啊;无疑,按这个标准,人和食草动物并无二致。为了金钱连孤儿寡妇都忍心欺骗,做出世界上最卑劣事情的人,即使是靠吃草过活,也仍然是畜生不如;而恰恰相反,心里不存一点伤害别人的念头,即使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发达了也能为之由衷喜悦的人--这样的人,即使他们每天都啖食猪肉,他们也称得上是虔诚的信徒,称得上是瑜伽士,称得上是所有人的心灵导师。

因此,我们必须牢记,外界的惯例只有在帮助开发内在的纯净圣洁品质时才有价值。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外在修炼时,只拥有内在的纯净品质会更好。但是,一些人、一些国家忘记了宗教真正的、内在的、精神层次上的要素,而死死的、紧紧的抓住外在的形式不放手,这是他们的悲哀。形式只有在能表现内在生命的时候才有价值,一旦它们不能再表现生命了,就要毫不留情的毁掉。

成为神虔诚的信徒的另一个途径是力量,或者anavasada。口授《韦达经》中说道:“软弱的人是不可能实现自我的。”。这里说的软弱,既包括身体的虚弱,也包括精神的软弱。只有“强壮的、坚强的”学生才是合格的学生。那些弱小的、衰老的事物会怎样呢?瑜伽士们一经练习瑜伽,不管是哪种瑜伽,只要唤醒了身体和思想内的一点点神秘力量,它们就灰飞烟灭了。只有“年轻的,健康的,强壮的”人才能获得成功。因此,身体的强健是绝对必要的。只有强壮的身体才能承受的住在控制器官时产生的反应的冲击。想要成为神虔诚的信徒,必须强壮而健康。极度虚弱的人尝试任何一种瑜伽,都很有可能会得不治之症,或者使思想变的衰弱。自发的毁坏自己的身体可全然不是获得精神启示的方法。

精神软弱的人也不可能实现自我。想要成为神虔诚的信徒的人必须喜悦。西方世界的思想认为,虔诚的信徒从不微笑,他拉长了的脸上永远笼着一层阴云,下巴几乎都陷进去了。但实际上,形容消瘦,拉着长脸的人适合做医师,而不是瑜伽士。只有有了喜悦的思想才能坚持不懈,也只有坚强的思想才能披荆斩棘,克服千难万险。而只有有了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完成最难的任务--从玛雅(maya)的网中挣脱出来,获得解脱。

但同时也要避免过多的欢笑,或者说anuddharsha。过度的高兴让我们不能认真思考,还会白白浪费思想和精力。意志力越强大,就越不容易被情绪所左右。过度的欢喜同过度的糟透了的认真一样令人讨厌。只有思想处于一种稳定的、安宁的、和谐的平衡的条件时,才有可能获得宗教上的认知。

因此,也许我们可以开始学习如何来爱我们的神主了。

酒逢知己千杯少,唯有书香最醉人。点击下一章继续全文完整章节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