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对“信”的定义章节在线阅读

小说: 免费学习瑜伽(孙改香)作者: 孙改香字数: 3897更新时间: 2019-02-19

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小说免费学习瑜伽章节在线阅读,情节引人入胜、韵味无穷,且跟小编一起来阅读吧!信瑜伽是真正对神的探索,始于爱、行于爱并终于爱。神赋予我们狂热的爱以一刻就足以让我们得到永恒的自由。“信就是神热切的爱”那烂陀(narada)在其《虔信格言》(bhaktiaphorisms)中如是写道。“当一个人得到神热切的爱时,他就会爱所有的人,而不再有厌恶;他从此得到了永恒的满足。”“这种爱不会被任何尘世的利益所影响所削减”--因为只要他还有世俗的欲望,他就不会得到这样的爱。“信比业更重要,比智更重要,甚至比瑜伽更重要”。因为它们只是见证了一件事情的实现,而信本身就是一件事情实现后所获得的成就。“其既是途径,也是结果”。

信是我们历代圣贤研究的永恒的主题,除了桑迪亚(sandilya)和那烂陀(narada)等编著关于信的经典的作家们,毗耶娑佛经(vyasasutras)伟大的评论家们和业的倡导者们也有很多关于爱的东西发人深思。但即使这些评论家们都急于解释就算不是全部也占大部分的经句,以讲述它们传递出的枯燥的信息,这些经句,尤其是拜神那一章的经句,并不尽如那些评论家们所述。

智和信的区别有时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大。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会发现它们最终将集合会聚于一点。王瑜伽也不例外,当它作为一种获得自由的手段时,它能带领我们达到同样的目标。但不幸的是,它经常被江湖术士和故弄玄虚的人当成骗人的工具来蒙骗那些易受骗的人。

“信”的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它是近景内修成正果最简单也最自然的方法。但它最大的缺点是它在低形态时经常会退化成一种可怕的狂热。印度教、伊斯兰教或者基督教的教徒们差不多都是从低层阶段的“信”的崇拜者发展而来的。对所爱事物忠心不二(nishtha心无旁骛)是真正的爱产生的源泉,但也往往是导致人斥责其他一切的原因。每个宗教或者国家那些软弱的、不发达的思想都只有一种向自己的偶像表达爱的方式,那就是对其他所有偶像都表现厌恶。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对自己崇拜的神如此忠诚、对自己的宗教如此热爱的人,一看到或者听到其他不同观点就会变成一个乱吼乱叫的狂热的疯子。这样的爱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看门狗保护主人财产不受外来者侵害的本能;只是狗的本能要比人的推理好,因为不管来人穿什么样的衣服,狗绝对不会把主人和敌人弄混,而狂热的盲信者则会完全失去了判断能力。在他看来,个人意见是如此的引人入胜,以至于一个人说了什么--不管是对是错--根本就不重要;他只关心一件事情,那就是谁说了这句话。一个善良、虔诚、诚实、对意见相同的人慈爱有加的人,一旦面对与自己宗教相左的人,也会毫不犹豫做出最卑劣的事情来。

但是这样的危险只存在于“信”的次等阶段(gauni

stage)或者准备阶段,当其变得成熟,进入更高阶段(para)或者最高阶段,就不用再害怕会出现这样可怕的、狂热的表现了。灵魂因为获得更高形式的“信”的动力,变得与大爱之神如此接近而根本不可能成为散播仇恨的工具。

不是所有人此生都能构建和谐的性格;但是我们知道我们的性格是最高贵的,它是知识、爱和王瑜伽(raja-yoga)这三者有机融合的结果。对一只鸟来说,飞起来需要三个条件:两只翅膀和一支像浆一样控制方向的尾巴。其中智(jnana)是一只翅膀,信(bhakti)是另一只,王瑜伽(raja-yoga)则是保持平衡的尾巴。对于那些不能和谐的同时追求这三者,而只选择“信”的人来说,他们有必要记住,尽管形式和仪式对前进的灵魂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他们除了能让我们感觉到神对我们热切的爱,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价值。

关于这一点,智瑜伽的老师和的信瑜伽的老师虽然都承认“信”的力量,但他们看法稍异。智瑜伽瑜伽士认为“信”是一种实现自由的工具;而信瑜伽瑜伽士则认为“信”既是工具,也是最终要实现的结果。但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当“信”用作一种工具时,它代表的是比较低层的崇拜;这种低层的崇拜进一步开发之后,其和高级形式的“信”是密不可分的。这两种说法,每种说法都在强调自己学派的独特规律,而忘记了,一旦获得完满的爱,即使你不刻意寻求,真正的知识也会随之而来,最后,真正的爱会和完满的知识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牢牢记住这一点,我们再试着理解一下那些伟大的吠陀哲学评论家们关于这一主题是怎么说的。商羯罗(sankara)在解释《吠檀多经》(Vedanta

sutras

)中的一章时说到:“因此人们说到追随自己国王或者心灵导师的人,总会说‘他致力于国王’或者说‘他致力于心灵导师(guru)’,这时候追随也是近景内的结果。同样人们也会说‘她深思她亲爱的远在异国他乡的丈夫。’这里就提到了另一种期待和连续的回忆。”根据桑迪亚(Sandilya)的理解,这就是热爱。

薄伽梵罗摩奴者(Bhagavan

Ramanuja)在对《吠檀多经》(Vedanta

sutras

)第一章的评论中说到:

“冥想就是对所深思的事情持续的回忆,这些回忆就像一条不间断的油溪,从一个管子流向另一个。当你获得这些与神相关的回忆时,所有的羁绊都被打破了。因此,经典中说到持续的回忆时把它作为一种获得自由的途径。”这种回忆跟看是同一种形式,因为它们拥有相同的含义,经典中的一段文字说到:“处在远处和处在近处的人都清晰可见时,心的羁绊就被打破了,怀疑烟消云散,所有工作的疲惫都消失不见。”我们可以通过眼睛看见近处的人,而远处的人就只能通过回忆看到。因此,经典中所说的近处和远处的人我们都能看到,是在暗示我们上文所说的回忆其实和看的效果一样。记忆被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时,就以看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我们在经典的重要段落中看到的一样,崇拜就是反复的回忆。而等同于持续崇拜的认知,也被描述成不停的回忆……因此,在将《韦陀经》口授给学生时,几乎同直观的感知一样的回忆就被认为是一种通向自由的途径。通过各种各样的科学,通过智力,通过《韦达经》的学习,并不一定就能达到自我。自我通过自己希求的那个人实现;也通过那个人展示出来。这里,口授时所说的只靠听、想和冥思并不能实现自我,“只有自我所希求的那个人--使自我得以实现的人,才能达到自我”,是说,只有神热切爱着的那个人才是神所希求的人,而最爱神的人必将成为神最爱的。故而,这得到神爱的人才有可能达到自我,因为他将得到神的帮助。神自己说过:“对那些一直忠诚于我,并怀着爱意崇拜我的人--我将引领他们的意愿,以让他们到达我这里。”因此人们说,回忆和直观的感觉一样敏锐的人是非常珍贵的,因为他对其回忆感官这样的对象是非常珍贵的--他是至尊无上的自我所希求的,而至尊无上的自我也将通过他而实现。这种持续的回忆用“信”这个词来表示。

婆迦(bhoja)在评论帕檀贾利所著佛经时说道,“自我或许也可以通过对至尊无上神的崇拜实现。这里说的信神(pranidhana)是说不追求像感官上的享受这样的结果,把所有的工作都交给众师之师的神来处理。”薄伽毗耶娑(bhagavan

vyasa)在评论同一部经典时,把信神(pranidhana)定义为“一种信的形式,瑜伽士通过这种形式获得至尊无上的神的仁慈恩赐和保佑,得以实现自己的希望。”而根据桑迪亚(sandilya)的说法,“信即为神热切的爱”。然而所有关于信的说法中,奉献最多的帕拉德(Prahlada)的观点最好,他说:“希望我在冥思你的时候,还能保留那些无知的人所有的对短暂的感官享受的热切的、不朽的爱”。

对谁的爱呢?对至尊无上的神伊士瓦尔(isvara)的爱。对其他的爱,不管多伟大,都不能称之为“信”;因为,如罗摩奴者(ramanuja)在其著作《论瑜伽》(bhashya)中所引用的一位古代的阿查亚(Acharya)或者伟大的老师的话道:“从梵天(brahma)到一堆草,世上的一切生物都逃不过因果报应(karma)所带来的死生循环;因此,把这些作为冥想对象毫无用处,因为他们都是无知的,都不恒常而时时变化。”评论家svapnesvara在评论桑迪亚(sandilya)所用anurakti这一词时说到“这个词的意思就是,anu在rakti”--崇拜之后,即在了解了神的本性和光辉之后才开始的对神的崇拜才是“信”--对别人盲目的爱,例如对妻子或者孩子的爱,都不叫“信”。我们可以很明白的看到,信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宗教而作出的一系列精神努力,始于普通的崇拜,终于对至尊无上的神(isvara)的极度的热爱。

酒逢知己千杯少,唯有书香最醉人。点击下一章继续全文完整章节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