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顺应个性激发一颗天才心1在线免费阅读章节

小说: 教育孩子没那么复杂作者: 黄永华字数: 10391更新时间: 2019-02-2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教育孩子没那么复杂在线免费阅读章节,符合个性的成功总是最好的成功,否则就不可能让成功的台阶通向顶点。找准孩子的个性,并激发他们的“天才心”,这是最精彩的成功优化方案。

--美国哈佛大学

杰弗里

《孩子的“天才心”究竟在何处》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

所谓超常的人其实都是正常人,只不过得到了正常的发展。而普通人的才能常常被压抑了,没有开发出来。

可见,培育天才首先是要给儿童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造:天才是造出来的

西方著名教育家裴斯塔洛齐讲过一则寓言:

有两匹长得一模一样的小马。一匹交由一位庄稼人去喂养。但那个庄稼人非常贪婪,在这匹小马还没有发育健全时就用它来赚钱,最后,这匹小马变成了无价值的驮马。与上述这匹小马命运迥异,另一匹小马被托付给了一个聪明人,最后在他的精心喂养下,这匹小马竟成了日行千里的骏马。

这个小故事给人的启示是深刻的:天才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全来自于环境的肯定。

早期教育比出身门第更重要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到一所普通的学校调研,一位老师问:“先生,您能不能挑出班上智力超常的学生?”

“当然可以。”专家爽快地答应了。然后自信地用手在学生中指点起来:“你,你,你……”一年后,专家再次访问该校,问:“那几个孩子的情况怎么样?”

老师回答:“好极了!”

接着她请教道:“先生,我感到很惊讶,你来之前他们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可经你一指点,一个个都变了。请问您有什么诀窍,能够判断得如此准确?”

专家微笑着说:“没有任何诀窍,随便指指而已。”老师露出一脸惊讶的表情。

这个故事说明,尽管存在个体遗传差异,但是这个差异对于小孩的聪明程度的影响很小,遗传素质只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物质前提,真正智力的发展是在后天的教育与环境中塑造的,除了患有智障的儿童,绝大多数儿童都具有智力充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在后天的教育环境中,占第一位的当然是家庭教育。

“教育比门第更为重要”,家庭是幼儿早期教育的关键场所,父母是教育的关键角色。任何一个孩子,当他诞生到世界上来的时候,额头上并没有标着“天才”的胎记,只要他们不是白痴,只要享受良好的教育条件,都可以变得聪明可爱,都可以成材。

鲁迅说得好:“即使是天才,生下来时的第一声啼哭也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应坚信这一点,你的努力不会白流。”

德国大诗人、大作家歌德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重视审美教育,经常带他参观著名的建筑物、图画,一面欣赏美的浮雕,一面介绍它们的历史,以培养歌德对艺术的爱好;还经常向他讲述游历过的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培养他对地理的兴趣;歌德的母亲几乎每天都给他讲故事,头一天讲完后,便让他自己想下面的情节,激发歌德的想象力。就是这样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培养出了一位世界级的伟大诗人。

这样的例子,不限于书香门第。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于一个生活窘困的鞋匠家庭,幼时常听父亲读《天方夜谭》和拉封丹的寓言,那神奇的故事从父亲的口中流出,深深地吸引着他,他随着那些故事在想象中遨游。这位童话作家丰富的创作想象,从小便开始了。俄国著名的革命文学家高尔基出身贫穷,在他如痴如醉自学之前,是外祖母的口头文学为他上了作家入门课。

成功地把自己的聋哑女儿培养成大学生的周弘在这方面颇有心得,他在《如何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给我们讲了他自己的故事:

首先,他用一种积极的暗示让婷婷相信自己是天才,他在她课桌上的玻璃板下压了一张《天才儿童行为表》,一旦她看书时忘了吃饭或忘了睡觉,就马上指着表上的第一条对她说:“‘看起书来废寝忘食’,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

和一般的家长不一样,他不是盯着孩子的缺点,而是专找孩子的优点。记得第一次让婷婷做应用题,10道题她只做对了1道。一般的家长可能两个巴掌就过去了,但周弘没有,错的地方不打叉,对的地方打了一个大大的钩,然后发自肺腑地对她说:“婷婷,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就对了1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唉!”

小婷婷听了这话,自豪得不得了,越来越爱做,一次比一次对得多,升初中的时候,数学得了99分。

孩子学写作文的时候,很多家长都让孩子读范文,拿孩子的作文和范文比,结果越比孩子越没信心。那些范文,别说孩子了,做家长的能有几个写得出来!孩子的作文再差总会有一个句子写得好吧?他就用红笔把作文中写得好的句子抄下来,吃饭的时候,让婷婷当着全家人的面朗读,全家一起为她欢呼。

慢慢地,一句变成两句,两句变成三句,她越来越爱写,能写不出好作文吗?

在这种充满激励的环境中,婷婷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各方面都在飞速发展。

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周弘始终坚持一个观点:使庄稼满意的养料是最好的养料,使顾客满意的商品是最好的商品,使孩子最乐意接受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婷婷准备从一年级往三年级跳,可碰到了很大的阻力。三年级是个“坎”,作文、应用题都上来了。二年级的课程,婷婷是粗针大线,几个月就学完了,所以,进入三年级后的几次单元测试,婷婷都只得了60来分。

上一年级的时候,婷婷总是第一名,现在她就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这时,周弘想到了美国动画片《希瑞》中的一句话:“赐予我力量吧!我是希瑞。”为此,他设想如果希瑞遇到困难的时候,上帝不给她力量她会怎么样,肯定完蛋。

婷婷也一样,训斥、抱怨、指责肯定是不行的。传统的方法,比如:“头悬梁,锥刺股”、“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笨鸟先飞早入林”……孩子可能会有一点激动,但不会狂热。

他要给婷婷力量,他对孩子说:“你现在碰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这个困难爸爸认为全世界只有一个人能够战胜,那就是你。你想想,3岁半还一个字都不会说,现在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且会背1000位圆周率,你不行谁行?”

在家人、老师、同学共同的“加油”声中,婷婷的情绪越来越高涨,“爸爸,还有一个月就期中考试了,我要让60分翻跟斗!”果然,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在四年级的一次会考中,家长们最关注的就是“语文状元是谁”?当她们得知不是别的孩子,而是聋孩子周婷婷时,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而此时,婷婷又勇敢地从四年级跳入了六年级。

到了六年级有没有遇到困难?语文、数学还好,英语却成了大问题。聋哑孩子最难的就是发音,每一个音都要千锤百炼,仅“哥哥”的“g”一个音婷婷就练了3年,现在要面对已经学了1年英语的同学,婷婷怎么能行呢?

父亲依然不停地在一旁欣赏她:“婷婷,太了不起了!3岁半还不会讲话,普通小学却跳了两级,双耳全聋的孩子现在竟然自学英语,人世间还有比这更值得自豪的事吗!”

在这种极度的赏识之下,婷婷越学越激动,越学越入迷,半个月赶上了拉下1年的英语课程,第一次单元测试就得了96分。毕业时,她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中学,为她童年的生活画上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句号!周弘成功了,他把聋哑女儿成功地培养成了“天才”。

与遗传无关:环境可以激活大脑

遗传是先天的,比如有的孩子天生一副好嗓子,音质纯美、音域宽广,这就为培养他们成为歌手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性。但他们能否成为优秀歌手,还在于这种物质前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还在于环境、特别是教育的作用。

遗传素质在孩子成才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遗传素质影响儿童智力的发展。例如,生来好观察的孩子,学绘画、搞实验可能会成功;记忆力好的孩子,学外语可能会成功;好思考的孩子,学理科搞思辨可能有乐观的前景……根据孩子的遗传素质,因势利导,让孩子如鱼得水,能有效地发挥他遗传方面的优势,培养他成才。若违背遗传素质,家长主观设计,使孩子勉为其难,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或劳而无功。

第二,通过气质类型影响情绪和性格的发展。每一个孩子的情绪、性格都不一样,这就是遗传的作用,但是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我们能培养出优秀的气质类型,从而影响情绪和性格的发展。

遗传素质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却不能预示儿童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成就。后天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生活条件,为儿童智力发展提供了现实土壤,会极大地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双生子的遗传因素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调查表明,如果双生子生活在差别很大的环境中,他们的智力发展的差异会大得让人惊奇,难以置信。

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米歇尔·迪伊梅研究的目标是要了解基因、环境和智力之间的关系。他选择被别人收养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他们在出生之后不久就离开了自己的生身父母。

迪伊梅的研究成果反映在几个数字上:一个出生在父母平均智商指数在90左右的家庭的儿童,如果被一个父母智商为110的家庭收养的话,他的智商指数可以提高到110。这说明,环境,特别是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及智力水平对儿童的智力成长起着重大作用。

大脑的感知模式能说明一个儿童大脑的发展状况,如果感知的内容丰富且精彩,对儿童大脑不断形成新的刺激,激活儿童大脑的机能,使大脑处于积极活跃的反应状态中,其智力的发展会很快;而如果处在一个单调刻板的社会环境中,孩子的智力发展明显因刺激的减少而受到压抑。印度“狼孩”的悲剧就是环境的关键性作用的证明。

生存环境对智力有着巨大影响,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一位联合国专家1998年10月19日在印尼说,印度尼西亚目前的经济危机有可能使该国产生“迷茫的一代”,因为营养不良使该国儿童的智商水平下降了大概7个百分点。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地区代表斯蒂芬·伍德豪斯说:“先假定平均智商水平为100,如果有65%的3岁以下儿童贫血,50%的2岁以下儿童缺乏微量营养素,那么平均智商水平会下降到92%或93%。”

他说,缺乏微量营养素,例如维生素A、碘和铁,会使个人智商水平下降10~15%。

那么,可不可以通过改造环境来提高儿童的智商呢?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下面是一些成功的实例介绍。

随着一天的开始,英国格拉斯哥市圣吉尔伯特小学的学生玛丽安娜·汉密尔顿跟着队伍进入了大厅,打算去“激活她的脑子”。她双臂前伸,然后握拳,把双手想象成脑部灰质的左侧和右侧。她希望它们做到协调工作。汉密尔顿和该小学的其他学生跟着一首热门歌曲的音乐做了5分钟的“健脑操”,希望以此来锻炼纯粹进行思维活动的大脑。

头脑变得灵活敏捷之后,小学生们就直接去上数学课了。每张课桌上都放着一瓶水,孩子们随时可以饮用。校方鼓励他们每天饮用8~15杯水。在这个实行现代“生命教育”的地方,学生们需要保持体内充足的水分,并且使自己脑部的“电解化学发动机”尽可能平稳地运作。

在英国颇为流行的《学习的大脑》一书概述了这样的观点:某些气味、颜色和光线有助于学习。另一本名为《伶俐动作》的书则描述了能够改善思维能力的身体锻炼方法。这些主意都已经付诸实施。

北安普敦郡昴德尔市威廉王子学校的学生通过按下“大脑按钮”来开始学习。他们揉搓胸部的某一点,揉搓这个点可以刺激向脑部供血的颈动脉,据说这样能缓解精神压力和增强注意力。

在一些学校,通过音乐来刺激大脑能力的方式也被采纳了。

在格拉斯哥市贝拉尔米内天主教中学,11~18岁的学生在上数学课的同时会听20分钟莫扎特、巴赫和维瓦尔第的乐曲,这些乐曲用刚能听到又不产生干扰的音量来播放。数学老师艾琳·亚历山大·博尔顿对音乐教学的效果深信不疑:“学生们能在更长时间里集中注意力了,成绩也有所提高。”

挖:潜在能力就是天才

人生来就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是隐秘地潜藏在人体内,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我们称这种能力为潜在能力。

比如,这里有一棵橡树。如果按照理想状态生长的话,可以长成30米高,那么我们就说这棵树具有能够长成30米高的可能性。

同样的道理,一个儿童如果按照理想状态成长,能够长成一个具有100度能力的人,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儿童具备100度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能力就是天才。因此,天才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那种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禀赋,而是在人人内心都潜藏着的。

早期教育:及早发现儿童的潜在能力

即使橡树具备长成30米高的可能性,要真长成30米高还是很困难的,一般可能是12米或者是15米左右。假若环境不好,则只能长到6~9米。不过,如果给它施肥,好好侍弄,则可以长到18米或者21米,甚至也可以长到24米或27米。

人们都知道,没有长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我们怎样对待孩子也决定了孩子的命运!我们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材和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是一样的。农民日夜思考的是庄稼需要什么,如何满足它。我们很多家长为教育孩子可以说是彻夜难眠。然而我们可曾想过孩子需要什么?该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

庄稼长势不好,农民从不责怪庄稼,而是在自己的种植方法上找原因。可孩子成绩不好时,家长总是抱怨孩子,有几个家长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呢?

即使是生来具备100度能力的儿童,如果完全放任不管,充其量也只能变为具备20度或者30度能力的成人。也就是说,只能达到其潜在能力的二成或者三成。但是,如果教育得好,那么就可能达到具备60度或者70度,乃至80度或者90度能力的成人。也就是说可能实现其潜在能力的六成或者七成,甚至八成、九成。

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普通人的潜在能力达到十成。只要充分发挥出这种潜在能力,普通人便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遗憾的是,由于教育不得法,普通人的这种潜在能力大都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

研究表明,普通人的大脑只利用了3%,就是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巨人大脑也只利用了10%。每个人的大脑再多开发1%,他们就都能成为智力超常的人。

日本曾展出过一棵西红柿,它是由普通的种子经过最优化的环境培育出来的,结果它伸展开的面积达到12平方米,有1.3万多个果实,是普通西红柿的几百倍。

西红柿尚有如此的潜力,我们孩子的潜力就可想而知了。

最重要的就是及早挖掘、诱导孩子自由地发挥出这种潜在的能力--天才。

需要提醒诸位特别注意的是,儿童虽然具备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对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才开始教育,即便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么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的潜在能力实现就越少。这就是儿童潜在能力的递减法则。

产生这一法则的原因是这样的,每个动物的潜在能力,都各自有着自己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当然,有的动物潜在能力的发达期是很长的,但也有的动物潜在能力的发达期是很短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么就永远也不能再发展了。

例如小鸡“追从母亲的能力”的发达期大约是在出壳后4天之内,如果在这期间不让它发展,那么这种能力就永远不会得到发展了。所以如果小鸡在最初4天里不放在母鸡身边,那么它就永远不会跟随母亲了。

小鸡“辨别母亲声音的能力”的发达期大致在出壳后8天之内,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不让小鸡听到母亲的声音,那么这种能力也就永远枯死了。小狗“把吃剩下的食物埋在土中的能力”的发达期也是有一定期限的,如果在这段时间里把它放到一个不能埋食物的房间里,那么它的这种能力也就永远不会具备了。

我们人的能力也是这样。最著名的例子是英国司各特伯爵的儿子。司各特伯爵夫妇携带他们的新生婴儿出海旅行,行至非洲海岸时遇到大风暴,船被巨浪打翻,全船的人都遇难,只有司各特伯爵夫妇带着儿子爬上了一个海岛。那是个无人的荒岛,岛上长满了热带植物。司各特伯爵夫妇很快就被热带丛林里的各种疾病夺去了生命,只留下孤零零的小司各特。后来一群大猩猩收养了只有几个月大的小司各特,他就跟着这班动物父母成长。

20多年后,一艘英国商船偶尔在那里抛锚,人们在岛上发现了小司各特,他已经长成一位强壮的青年,跟一群大猩猩在一起,像大猩猩那样灵巧地攀爬跳跃,在树枝间荡来荡去,他不会用两条腿走路,也不会一句人类的语言。人们将他带回英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科学家们像教婴儿那样教导小司各特,力求他学会人的各种能力,以便他能够重归人类社会。他们花费了10年工夫,让小司各特终于学会了穿衣服,用双腿行走,虽然他还是更喜欢爬行。但是,他始终也不能说出一个连贯的句子来,要表达什么的时候,他更习惯像大猩猩那样吼叫。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学习语言能力的发达期是在人的幼儿时期。小司各特当时已经20多岁了,他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他的这种能力永远消失了。

以上的事例都说明,儿童的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即使生下来具有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放弃教育,到5岁时就会减少到80,到10岁时就会减少到60,到15岁时就会只剩下40度了。

所以教育孩子的第一要旨就是要杜绝这种递减。而且由于这种递减是因为未能给孩子发展其潜在能力的机会造成的,因此,教育孩子的最重要一点就在于,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孩子发展其能力的机会,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尽早发挥其能力。

但是这个“尽早”又早到什么时候呢,我们的观点是,教育必须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开始进行。

教育必须从出生那天就开始

早期教育,强调一个“早”字。只要对身心发育有益无害,许多基础教育都可以尽早起步。特别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主张的感觉教育,即通过感觉器官的训练游戏活动来开发智力的方法,许多在婴儿出生后不久即可进行。

婴儿早期,大脑就像一张白纸,很容易接受教育。抓住这一时期,进行良好的教育就很容易在儿童的大脑中印上良好的模式。这比抹去原来已有的痕迹再印上新的模式要好得多。比如说,一个儿童学会了方言再学普通话,会有很多干扰,一开始就让他学讲普通话,则学得快,讲得好。

日本企业界和儿童教育界知名人士井深大也主张,早期教育从婴儿生下后就应该开始。如在语言方面,日本儿童在开始学日语的同时就应开始学外语,这样可以“一箭双雕”,“事半功倍”;如果开始在大脑里只固定一种语言,以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就无法以完整的形式吸收,学起来很费力。

早期教育要抓紧,要珍惜幼儿的宝贵时间。有一种观点,认为幼儿时期是学习的最敏感时期。敏感的概念是奥地利生态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

研究人员发现,小鹅出壳后1到2天内不停地跟随第一次见到的动物,于是称头两天为跟随能力的“敏感时期”或“关键时期”,这是因为小鹅出壳时获得了“印刻现象”。后来,人们在培养动物掌握某种技能时发现,在某一年龄阶段对某一种刺激的接受和反应要比其他年龄快和容易,于是人们称这个年龄阶段为敏感时期。过了敏感时期的年龄阶段学习起来就会发生障碍,因此敏感期的终点又称为危险期。

这种现象的内在机理现在已被揭示出来了。

决定人聪明才智的是脑细胞交织成网络的状况。网络越丰富复杂,传达信息的功能越好,思维越敏捷,人越聪明。人脑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细胞要靠叫做“突触”的东西交织起来才能形成网络,发挥作用。而突触是在学习、用脑中激发、滋生、成长的。

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的旺盛期,是突触滋生迅速构成神经网络的最佳期。这个时期对孩子来说,真是一刻千金。抓紧这个时期进行早期教育,能帮助儿童建立起复杂交错的神经网络,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力发展。

婴儿出生后的头几个月,有一种天生的内在的紧张的好奇心,如果不及时给予刺激,求知欲会被压抑,使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动力逐渐退化。错过这一时期,接受事物就要花费很大的气力。

只有少数儿童能成为神童。这应归咎于许多孩子没有受到合理的早期教育,智力没有得到及时的开发,他们的发展潜力荒废了。法国“神童”卡尔·威特的父亲认为:“早期教育与其说是给孩子许多东西,倒不如说是不让孩子失去许多东西更为恰当。”

总的来说,生下一个健壮的孩子,这只是父母亲走出的第一步,以后的路更长,事情更琐碎,责任更重大。因为,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必须担负起教育者的重任。

那么,如何实施早期智力教育呢?或者说,早期教育必须遵循哪些原则呢?

(1)无压力原则。

孩子早期教育方面的绝大多数专家认为:急于求成的父母或幼教人员,如果对孩子施加了超出他们承受限度的压力,那么孩子会厌烦学习,甚至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不听话的孩子便会产生。

由于缺乏教育孩子方面的专业训练,父母很少能认识到儿童本身的局限性。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加上一些粗制滥造、毫无科学精神的所谓智力教育书籍的误导,强制性地加大孩子的学习任务,语文、数学、音乐满堂灌。这种压力教育产生的后果已经受到了强烈的批评,各位父母只要留心一些关于幼儿教育的书报,不难找到这类文章。

要给孩子松绑,就要倡导一种无压力的自然教育方法。这一方法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卢梭的《爱弥尔》倡导自然教育开始,经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自然教育观念潮流。这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这种思想已开始从少儿教育向成人教育领域扩展。

(2)随机原则。

这需要年轻的父母对宝宝的生理机能有一定了解,宝宝在学习中有兴奋期和抑制期两个不断转化的连续阶段。随机原则要求父母因势利导,让孩子来决定正确的教育时机。在学习兴奋期,孩子会主动、自发地进行游戏,学习效果非常明显。孩子在此学习过程中会很专注、听话,而且快乐,这是他学习天性的表现,勿须外人强加。而当孩子由兴奋期转入抑制期,他会显得不耐烦、脾气大,这个时候,年轻的妈妈要注意变换学习的内容,以新的刺激来吸引孩子,或干脆停止学习,由孩子去自主活动。

孩子的兴奋期和抑制期变化很快,如六月天一样,说晴就晴,说雨就雨,而且兴奋期和抑制期都不长,不能刻意要求小孩一定做多久。随机教育,也就是细心观察并捕捉有利的时机,就汤下面、趁热打铁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和父母都很轻松,孩子能通过他喜欢的游戏训练得到教育。只是这个时机的捕捉需要父母的耐心和细心。

(3)快乐原则。

这即是说父母和孩子在生活、教育中都应保持快乐的心境,以快乐的心情应对教育中出现的情况。无论发生什么事,父母都应快乐、温和地面对孩子。

孩子的生理、心理都在发育成熟的过程中,经不起挫折,每一次批评、指责和否定都会使小孩的自信蒙上一层阴影。孩子最需要快乐、晴朗的天空。这个原则要求父母不要在自己的心情糟乱的时间教育孩子。在这个时候,宁可避开孩子,也不要拉长脸,或稍不如意就往孩子身上出气。无缘无故向孩子发火,对孩子伤害最大,孩子是无辜的,他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会无故受批评。

这个原则要求父母提高自己的修养。要做好为人父为人母的角色,很不容易,而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又是神圣且意义重大的。还请天下父母好自为之,不可大意。

(4)强化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对父母和孩子而言,没有比强化巩固原则更重要的原则了;如果忽视了这一原则,有可能导致孩子讨厌学习的不良后果。这原则要求父母对于孩子的长处、优点,要不断表扬鼓励,学习的内容要不断重复巩固,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也应用强化的否定来应对。这后一点许多父母都因“心太软”而无法实施,结果是反而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惯。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小佩特别喜欢吃糖,在他家,如果他吃糖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他会大哭且乱扔玩具,他父母觉得不好对付只好让步,久之,小佩抓住这个习惯而反复用之,无往不胜。而邻居家小孩沙沙的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则首先跟他讲道理,然后用另外的游戏来转移他的注意,有几次他也运用了哭的方法,但父母坚持不与他妥协,最后他知道哭是无用的,吃糖的行为得到矫正。

这就是说,对待孩子坏倾向要用强化的否定的方法,对于孩子的正倾向,则要不吝啬地鼓励、表扬,去强化他的自信。鼓励表扬欢乐的氛围是培育好孩子所必需的,孩子总是在不断犯错中跌跌撞撞地成长起来的,即使在纠正孩子错误的时候也应不忘找出点东西表扬他。

总之,为人父母者首先要明了这些教育的基本原则,才不会在教育实践中离题太远。

小说教育孩子没那么复杂免费在线阅读本章完,请点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