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开发智力必须从早期全面抓起1完结全文阅读

小说: 教育孩子没那么复杂作者: 黄永华字数: 11913更新时间: 2019-02-2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教育孩子没那么复杂完结全文阅读,孩子的最佳智力期,是全面培养听、说、读、记四种智力的幼童时期。如果这个时期让孩子在这几方面有所突破,就会为他的成长打下最好的基础。

--美国教育专家泰勒《让你的孩子早日飞翔》

人们都知道印度狼孩的故事,当狼孩重回到人类社会后,始终不能适应人的生活,无论怎么训练都难以达到正常的智力水平。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他出生之后的一段重要时期与狼一起生存,没有接受人类的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李光辉先生因反对战争逃往深山老林,与世隔绝了20多年,但当他返回人类社会时,很快就能与人交流沟通,因为李光辉先生并没有错过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

听:从6个月时抓起

语言是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和对孩子进行认知教育的工具,是帮助孩子开启神秘的世界之门的钥匙。但重要的不是先教孩子说话,而是先训练孩子听懂话,懂得越早越好,越多越好。

从孩子6个月起,就应开始对他们进行听语训练。用最简单的口语,伴以简单的手势动作和表情,让孩子模仿。孩子9个月时就能按大人口令做各种滑稽可笑的动作。

这种机械的、带有条件反射性质的模仿动作的反复进行,不但训练了孩子的听语能力,也训练了他们思维和反应的敏捷性。

孩子学话有规律

当然,每个孩子的发展不尽相同,我们很难找到一种对所有孩子都适用的详细的训练方案。但以下几点语言智力训练的一般性原则对于家长来说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家长的一切努力(包括有意的和无意的)都会影响孩子的语言智力的发展,无论是有益的或是有害的。因此,家长应尽最大的努力使孩子的语言向有益的方向发展。经常说粗话或以粗话为口头禅的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2)孩子5岁以前所学会的语言大部分是将来成年时常用的,至少是成年时语言的基础,而基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这样,家长应特别注意对5岁以前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3)孩子的语言发展应在12周岁以前基本完成,以后的任务主要是语言技能和技巧的提高和完善。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和教学尤为重要。

(4)事实上,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纠正儿时学会的语言。由于语言的意义和语音或文字的结合是任意的,而且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因此,不良语言习惯一旦形成,就难以纠正。

(5)孩子的语言像家长。无论你是否注意过,也不管你是否承认,你的说话方式、语气、语调以及说话时投入的感情都会在你的孩子的言语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因此,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说话方式是怎样的,就只要仔细听一听自己的孩子是怎样说话的。你完全可以从孩子的言语中看到自己言语的影子。

(6)欲速则不达。如果你过于心切地希望孩子说话完美无缺,那你只能经常感到失望。

(7)孩子的语言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如果你一定要不断地将自己孩子的语言能力与其他孩子作比较的话,你总会有失望的时候。

跟宝宝说话不是对牛弹琴

出生两个月左右的婴儿,会发出“伊”“呀”的声音。当成人出现在他面前逗他时,他的小脸会露出快乐的神情。人们往往把婴儿这时的发音,称为“牙牙学语”。优秀的父母,从来不放过任何让孩子学习的机会,特别是训练语音的机会。

为使孩子尽早地学会说话,父母应尽量让婴儿多看、多听、多摸、多说。

“多看”,就是看一些悬挂在面前的色彩鲜艳的、能移动的玩具,设计一个漂亮的、常变化的摇篮,发展他的视觉,为以后学习语音、观察成人口型做准备。

“多听”,就是听从不同方向发出的声音,让婴儿寻找发音的人或物,常常放多种风格的音乐磁带、CD给婴儿听,训练他的辨音能力。

“多摸”,手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通过手的触觉我们能认识了解许多东西。常常拿一些物品放在婴儿面前,让他用手摸玩,这样既能锻炼他的触觉能力,分辨事物的能力,又可使他的视觉和动觉协调活动,为以后能把音和物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准备。

“多说”,就是父母利用哺乳、换尿片、洗澡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与孩子说话,和他对口形,引逗孩子开口发音,锻炼发音器官。孩子学说话不仅需要听觉能力,而且需要视觉和动觉的配合,所以,在训练孩子说话发音的同时,对孩子的各种感官进行综合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有父母错误地认为,一两个月的孩子根本听不懂话,跟他说话岂不是对牛弹琴?须知婴儿不是静止的物体,而是有思维、正在发育成长的人。成人与儿童多交往,是发展儿童的口头语言所必需的。孩子周围的一切事物,如父母的形象、声音、他人交谈的声音、其他发音物体的声音都可成为信息输入孩子大脑,刺激神经系统的发育,刺激越多发育越快。

整个“牙牙学语”时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是生理学家、教育学家的共同发现。关键期的教育,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时期父母多花一分心血往往可获得10倍于此的回报。这个时期的小孩,特别的娇嫩,不能受巨大声音的刺激,父母与之说话交流时,要尽量柔和清晰,尽显父母爱心。

年轻的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训练自己的宝宝:

听语识物的训练。先教孩子认识自己,训练听语指示自己的五官和身体各部位,再认识身边的亲人,进而认识日常生活用品及家养小动物。孩子在1岁半左右基本能听懂大人对他们讲的话,并能按照大人的指示做各种“故事”和“游戏”。这一时期的动作不再是机械的模仿,已开始受情感和意识的支配了。他们已认识了周围许多事物,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意愿和要求。

引起婴儿对声音的反应。成人亲切、爱抚的言语使婴儿情绪愉快,能引起他的听觉和视觉的集中。对3至4个月的婴儿,可从不同的方向喊他,激励他转向呼唤他的方向,鼓励他在听到声音后,用眼睛寻找发出声音的成人。

鼓励婴儿学着发音。为使婴儿逐渐理解一定的言语,成人要经常与他亲切地谈话,讲话要简短,并对一些词汇加重语调,有时可稍作停顿,让婴儿模仿。要鼓励6个月以后的婴儿学着发音,为语言发展做好准备。

用语言指导婴幼儿的行动。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尽量用语言指导孩子的行动,吃饭时可把食物名称和有关动作告诉幼儿,如“拿住馒头”、“扶好碗”等,帮助孩子认识有关事物,并理解有关的词汇。还应结合环境和当时的动作说有关的话,当孩子穿衣服、洗手或准备睡觉时,成人要用语言要求孩子配合成人的动作,如“抬起手来穿袖子”,“伸出手来洗洗”,“躺下”,“坐起来”等。

鼓励孩子主动说出一些简单的单词。成人与刚满1周岁的孩子谈话时,应选择他能理解的、能引起他注意的词句。说话要简短、缓慢、清楚、便于理解,还要鼓励他主动说出一些简单的单词。当他用手势呼唤成人时,成人应从其手势、面部表情与声音中,了解他的要求,然后成人可用语言帮助他说明愿望,如“你是想吃饼干吗?”并教他说:“我吃饼干。”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学会了“饼干”这个词。以后,孩子便能逐渐学会模仿成人,提出自己的要求。孩子1岁以后在成人鼓舞下,会开始主动说话。1岁零两三个月时,在欢乐或惊讶的情况下,能说出一些相应的单词。此外还要引导孩子与成人和小朋友进行语言交往,以促进其语言发展。

培养婴幼儿注意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六七个月的婴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大大增加,一切有生命的或能活动的东西,如猫、汽车等都能吸引他的注意,对色彩鲜艳、发出响声的东西以及接近他的成人和小朋友都感兴趣。成人应当创造条件,扩大他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当幼儿会说话以后,可以让他看图说话,说儿歌,唱短小的歌曲,玩奇妙的口袋,用积木搭房子,用洋娃娃或小动物等玩具做各种游戏。进行以上活动时,要配合语言讲解,同时要注意调动他的积极性,促进其主动性语言的发展。

不要讲儿语或重叠语

父母在跟小孩讲话时一定不要用儿语,不讲重叠语,一定要把主语、谓语讲清楚,不要像很多妈妈那样常对孩子讲:“这是车车”、“我们出去玩玩”、“狗狗好可爱”、“抱抱”、“尿尿”……

父母应该直接使用大人语言如“公共汽车”、“这是推土机”、“这是出租车”、“它叫伯美狗”……只要父母晓得,就一定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名字,而不可使用含糊笼统的重叠语。

为什么不可使用重叠语呢?因为小孩学语言时都是模仿大人的口气和声调。小孩几个月大就会模仿大人的嘴形、声调,而且模仿能力相当强!

既然我们知道小孩会模仿,为什么我们不用“正确的语言”让他模仿,而要用儿语或重叠语让他模仿呢?

或许有人认为儿语、重叠语学起来容易,也学得快些。好吧!就算儿语、重叠语学得快些,那又有什么用呢?等他到了1岁多、2岁多或者更大一点,他会清楚地讲话了,他必须把那些重叠语抛弃,重新再学习一次。以“车车”为例,以前一视同仁的“车车”,现在突然间有了“公共汽车”、“自行车”、“机车”、“推土机”、“出租车”、“货车”……等等的区分,他必须重新学习,以前所学的完全无效了!请问:这算是学得快吗?

所以我们带孩子,从小就应该这样,不管他懂不懂,我们一定要讲正确的语言,不讲儿语。

现在有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发音不准,语法也不对,这大概就是他们在幼年时代所受不良教育带来的恶果。

有一位朋友,是位心理学博士,他时常就陷入这种发音不正确的苦恼之中。由于自己是搞心理研究的,他非常清楚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他分析了自己发音不准确的原因: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母亲开始教我说话,或许是她以为我听不懂完整的语言,所以就没有从一开始就教我标准的语言。每当她要我看一件东西的时候,她不会说:“请看一看这个东西。”而只是含糊地暗示我:“看看,看看,小玩玩……”其实她的意思是叫我看那小小玩具,但她并没有明确地教我玩具这个词。到我稍大之后,我一直把玩具叫做“玩玩”,以至于在小朋友面前出洋相。那时,我不知接受了多少这样的词,什么“果果”、“轮轮”、“翻翻”……后来,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改正它们。

我后来仔细想了想,由于母亲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在不自觉中让我学会了一种多余的、完全没有用的语言,这就是那些半截子的话:把苹果叫果果,把汽车叫轮轮。虽然在小时候它们很形象地让我记住,可是现在完全没有用,因为那些根本就不是正确的语言。朋友们经常嘲笑我,说我的发音很怪,就是这些不完整语言带来的恶果。

这位朋友说得非常正确。因为那些不完整的语言就像病毒一样占有孩子大脑的空间并在那里作怪,表面上似乎有利于孩子理解周围的事物,实际上却在破坏孩子的语言感觉。

其实,对1岁的婴儿教拼音是很容易的事,没有任何理由一定要教孩子不完整的话。小孩子吸收知识的能力很强,一旦他们接受了就记得特别牢。所以做父母的应该从小就给他们灌输正确而有用的东西,那些错误的知识只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就像那位朋友的母亲一样,很多父母在教孩子说话的时候都会对孩子说一些不完整的话。这么做是不明智的。为什么一定要教给孩子将来注定要花工夫改掉的错误知识呢?从一开始就教他们正确的语言不是更好吗?

在我们周围,我们常常听到那些可爱的孩子说出错误的语言:他们把一只猫叫“喵喵”,把一只狗叫“汪汪”。不难想象,这些语言在他们长大之后是完全用不着的,但在他们幼年宝贵的生命之中,完全被这种错误的语言所包围。如果把这些浪费掉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学习标准而规范的语言,他们所能学到的东西不是更多更好吗?

说:语言是聪明的第一表现

德国心理学家威特小时候,他父亲着重对他进行语言教育。当他刚会辨认物体时,他父亲就教他说话;在他能听懂话时,就天天给他讲故事,带他观察家乡的地形,画家乡地图,让他讲自己的见闻;6岁时教他学外语,结果他9岁时就能懂五国语言,最后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的确,研究表明,智力的发展是由语言的发展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语言发展是鉴别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言是聪明的第一表现。

宝宝越早开口越好

语言是人的一种特殊的需要和特征。幼儿需要说话,他迫切希望告诉人们,那是什么,某人在干什么,怎么样……这既是自然的生理需要,也是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进行语言教育正是为了满足幼儿的这种需要,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准备条件。如果幼儿的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他的心理会发生变态,作为“人”的一切特性都将难以展现。

孩子呱呱坠地不久就产生了与父母交往的需要,父母满足了孩子的交往需要就会激发孩子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刚出生的婴儿虽然还不会用语言进行交流,但父母可以通过非语言形式与孩子进行交往。

例如,父母在与孩子的接触和抚爱中,用自己的身体接触孩子,能把爱和关心传送给孩子,孩子也能从父母的触摸、体温、气味和面部表情中,获得安全感和愉悦感。你向孩子微笑,他也用笑来回答你。

这些行为,就是孩子在能说话之前与成人进行的非语言交往。这种交往越多,孩子就越想说话。所以这些非语言形式的交往对激发孩子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极为重要。

研究表明,缺乏早期交往经验的孩子,他的语言发展速度会减慢。经常躺在摇篮中哭叫而无人理睬的小孩,他的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会失去交往的兴趣和信心,对智力发展极为不利。

孩子学习语言,主要通过模仿和练习。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最初的模仿物,要提高孩子的语言水平,父母的语言修养是一大关键。父母的语言要做到发音正确,吐字清晰,语言规范、简练、完整、浅显、生动、易懂、有趣,说话态度亲切、柔和。

在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幼儿期是口头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3岁的幼儿可掌握800~1000个词,6岁的儿童可掌握3000~4000个词。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掌握的词汇不断增加。有些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学习成绩,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父母可从以下几方面

着手。

(1)2~3岁是孩子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父母应利用各种机会与孩子对话,鼓励孩子多讲话。

(2)3~6岁是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时孩子的语言逐渐变得丰富,父母与孩子交流时宜用规范语言,而且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楚,语句要连贯。

(3)上小学孩子的父母要督促其多阅读课文,读完后再让孩子复述,这样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4)父母要引导孩子多听广播、听故事、读课外书,扩展他们的词汇。

(5)要帮助孩子完善口头表达能力。孩子说话时偶尔说半句话,父母听不懂,此时不能讥笑孩子,应该让孩子重说,直到说完整。有的孩子说话时往往对某事叙述不清,父母应耐心给予纠正,教孩子如何才能叙述好。只有这样,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才能提高。

作为家长,在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时应注意这样几点:

(1)从孩子出生起(甚至应该更早些),就要经常和孩子说话,而且要注意用标准的发音说正确的话。

(2)在孩子会说话之前,启发他说话的愿望。

(3)尽可能多地让孩子了解周围事物的概念,为此,家长要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什么东西叫什么,还应该为孩子创造机会,使他获得事物或经验与代表该事物或经验的词语之间的联系。

(4)要使孩子的生活环境丰富、有趣。

(5)要经常和孩子对话,即使是大人之间的谈话,如果孩子在场也要注意自己的谈话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

(6)当你与孩子说话时应该精神饱满,充满活力。不要在孩子面前老说一些无精打采的话,否则,不仅会影响孩子说话的情调,而且还会使孩子产生“说话原来就是这样有气无力,生活原来就是这样精神不振”的感觉。

(7)不要因为觉得儿语有趣而模仿孩子说儿语。否则会使孩子把不规范的言语表达方式延续更长的时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不断地纠正孩子的语言。不断纠正孩子的语言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是严重的,这样做会比你根本不关心孩子的语言更糟糕,因为这样做会使孩子丧失说话的信心。

(8)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和说话的机会。真正的语言能力是在不断地交流使用中发展的。

(9)一旦孩子可以认字和阅读书籍了,就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必要的读物。而且,最好让孩子多讲述自己看到、听到的事情或自己的想法。

会说话的孩子讨人喜欢

卡尔·威特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天,他与大卡尔的母亲安多纳德太太偶遇,便上前和他们寒暄,并特意摸了摸大卡尔的头以示友好。

“威特牧师,我觉得你就像一具尸体,你看你的脸多苍白啊!”大卡尔这个小机灵毫不客气地批评起他来。

其实孩子说的是真话,至少某一方面是这样。他的脸的确苍白,他当然不会为一个小孩生气,但当时却已经让他不知怎么说话了。

安多纳德太太气极了,“太不像话了,你怎么这样对威特先生说话。”她狠狠地给了她儿子一记耳光。

他连忙上前劝阻。可是大卡尔并没有因此而闭上他的嘴巴:“我说的是实话,你看看他的脸……我没有瞎说……”

“你干吗打我?你干吗打我……”大卡尔冲着母亲喊叫起来。

安多纳德太太害怕极了,她只能一边拖着自己的儿子,一边逃跑似地离开。

大卡尔回去肯定又会挨顿毒打了。

孩子只是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方式表达他的看法。如果他说:“威特先生,您的脸色怎么不像往常那样红润而有些苍白呢?您生病了吗?”

这样,他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却传达了不同的意义。前者是恶毒的讽刺,而后者却是一种对别人的关心了。

至于安多纳德太太,她的做法更加不正确。她应该用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这个矛盾,而不仅仅是惩罚孩子。从这一点来看,她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是多么的不够,方法是多么的不妥。

由此可见,让孩子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让他们更加明辨事理是多么的重要。

培养孩子学说话,是一项非常艰巨而细致的工作,做得好,孩子成龙;做不好,孩子成虫。教孩子练说话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下面略举几种:

(1)要有意识地给予趣味性的训练。

父母在帮助孩子做事时,要同时用语言解释自己的行动,使动作、词语和形象结合起来。

例如,你帮孩子沙沙穿鞋,你说:“沙沙,把你的左脚伸出来。”他可能会伸出他的右脚。你就自己做示范,他通过模仿会伸出左脚。沙沙指着食柜,你知道他要喝牛奶,你就把奶粉袋拿下来说:“沙沙要喝牛奶,是吗?”孩子点头,说明他听得懂。只要不是罗嗦、唠叨,父母可以在小孩面前尽量多说话。

(2)结合看图片或实物,让孩子认识各种物体。

父母先用手指着图片或实物,问孩子:“这是什么?”然后讲出答案,要孩子模仿发音。以后多次重复,强化巩固,并逐步扩展内容。例如,“猫--黑猫--这是黑猫。”还应把词、形象、动作结合起来,教孩子说话。例如,爸爸要骑车上班了,就问孩子:“爸爸呢?”小孩会指着爸爸,接着教他讲:“上班--爸爸上班--爸爸上班去了,再见。”听到爸爸的车铃声,可以问:“什么声音?谁来了?是爸爸--爸爸下班了。”

(3)教孩子学儿歌。

父母反复念一首儿歌给孩子听。儿歌具有简单、有趣的性质,很符合儿童的口味,孩子会喜欢听这样的歌,多次强化,让孩子逐渐理解儿歌的意思,学会重复其中的某些句子,再多次说给他听,让他模仿,这样两岁左右的孩子就能说出简单的儿歌了。

(4)用语言指示孩子完成简单的任务。

比如,“沙沙,帮妈妈拿来那本书。”等他拿过来了,不忘说声“谢谢,沙沙会做事了!”不但表扬了他,又培养了他讲礼貌、讲文明的习惯。孩子大一点,可以叫他传话,例如,“去告诉奶奶,饭做好了,请她来吃饭。”孩子每做完一件事,都能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而父母看着孩子乐颠颠歪歪斜斜地蹦来蹦去,一种莫大的幸福感会涌上心头。

(5)让孩子复述卡通片中有趣的情节和场面。

卡通片是小孩子的最爱,在一群小伙伴中,他有一种表现自己的欲望,通过说出卡通片中的一些内容来表现自己。父母千万不要阻止孩子的这种交流。这种交流可大大促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即使没有别的小伙伴,父母也可以激发孩子的这种表现欲望。

例如,可以说:“沙沙,昨天的卡通片,妈妈没看,你能告诉我里面有什么吗?”

(6)在游戏中练习说话。

孩子是玩大的,在游戏中,他有说不完的话,常常会自言自语。有些父母很讨厌孩子的这种习惯,往往压抑他这种要表达的愿望。其实这是不明智的,孩子不怕他开口,就怕不开口。不开口的、沉静的小孩需要更多的关怀、开导和鼓励,让他开口表达自己的愿望。与孩子在一起时要鼓励他开口,当然也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简单重复、罗嗦、词不达意的随意性毛病。

例如,在玩“红绿灯”游戏中,鼓励孩子模仿交警叔叔指挥交通,向他讲解红绿灯的作用,车辆、行人应遵守的交通规则。游戏不仅可以让幼儿学习各种角色的优良行为,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细致耐心、大胆表现的精神,这对于他的语言发展极为有利。

(7)教孩子读诗。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保存、流传着大量优秀的诗歌。读诗、背诗是中国古代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诗的特性,对于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突出的效果。柴可夫斯基曾说过,“母亲和婴儿说话的频率,最接近诗的节奏”。

当然要选择与孩子年龄相当的作品,使其能理解,否则容易使孩子厌烦,妨碍他以后对诗的爱好。因此,应先选择最浅显的诗让他背,循序渐进。例如,唐代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周朝隐峦的《逢老人》:“路逢一老人,两鬓如白雪。一里二里行,四回五回歇。”这些诗不但形象鲜明,而且生活化,容易被小孩读懂。随着孩子理解力的提高,可以向他介绍更多的情景交融的好诗。

(8)改善对话方法,多用提问方式。

多向孩子提问,对其语言发展有很大促进,提问不仅仅用于问答训练,它还有许多别的用途。

父母可以控制谈话的主题,特别是当孩子和您犟起来的时候,可以使孩子的思路转到您想要和他交流的方面来。比如孩子在讲故事,说了一个“从前呢”,就说不下去了,父母可以用提问来诱导孩子,“从前有个什么呢?”“从前有个英雄,叫武松……”“武松干什么呢?”“武松打老虎。”这样,故事就可以讲下去了。

用问句代替其他句式来表达同一种意思效果会更好。比如,下命令式的“睡觉去!”就不如“睡觉就有精神啦,是不是?”“现在是不是睡觉的时候啦?”等表达方式效果好。多用商量语气,可以培养您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情,也会让孩子更自信。

用提问创造场景,训练孩子的想象力。比如指着一辆黑色的车子问:“这辆车子是红色的吗?”孩子回答这个问题,要让他思路转一个弯,先对车作一个判断。父母可用提问来创造联想的无限场景。“如果天上的月亮掉下来了,会怎么样?”“如果走路用手不用脚,是不是很好玩?”不断提高问话的复杂性,能保持孩子回答问题的兴趣,其智力的发展当然不在话下。

还可以就同一个问题变着花样问。比如,希望孩子睡觉,可以采用多种问话方式,“沙沙睡觉好吗?”“沙沙乖,马上睡觉,是吗?”“沙沙一向睡得快,是不是?”等等。每次用一些变化的句式,让孩子体会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传授语言表达的技巧,一举多得。

读:读书多的孩子智商高

王乃庆是迄今为止台湾地区智商最高的儿童。他3岁便能读报,8岁时已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天文、物理等自然科学方面更显得超群。众多媒体广泛报道过他的事迹。

王乃庆的父母其实是摆地摊、开餐馆的普通人,但为什么会培养出这么聪明的孩子呢?他们的答案是:让孩子自己读书。孩子提一个问题,就帮他买一本书,让他自己去找答案。

宝宝认字:从“人、口、手”开始

宝宝不是天生就会读书的,读书先得从认字开始。怎么教宝宝认字呢?

当孩子满6个月时,父母可在他的房间四壁大约1米高的地方贴上厚厚的白纸,白纸上贴上用红纸剪下的文字和数字。在白纸的另一块地方,有秩序地贴上简单的字,如:人、口、手、门、天等等。在另一处并列贴上从1到10的10行数字。因为婴儿的听觉比视觉发达,父母应该经常指着这些字或数字大声念给孩子听。

以后为了唤起宝宝识字的兴趣,家长可以买来很多儿童书和画册,非常有趣地讲给他听,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来激发他幼小的心灵,像“如果你能认字,这些书你都能明白”之类的话语。有时,你还可以干脆就不讲给他听,故意对他说:“这个画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现在很忙,没有工夫给你讲。”这样一来,反而会激发和唤起孩子一定要识字的想法和心愿。待到他有了这种强烈的识字欲望以后,你再开始教他识字。

家长还可以制作小卡片,在上面画上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房子、树木等,在画面下标出汉字。你可以把这些卡片贴在餐厅、厨房、客厅和宝宝卧室的墙壁上,让他可以常常看到,以加深印象。家长还可以利用这些卡片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编故事。每次出外散步,一旦看到什么,马车、教堂、河流等,就要孩子说出该怎么念,怎么写。

学会认字以后,就应该教他如何读书了。王乃庆的父母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下面是他们的经验,读来很有启发:

从心理学角度看,当你提出问题时,你一定很想知道答案,而我突然买一本书摆在你面前,你当然会迫不及待地把这本书看完。看完之后,你所获得的就真正是“事半功倍”了!而且永远会印在脑子里,永远是最正确的答案。

因此,在儿童时期王乃庆就已经有三书柜的书了。书的种类应有尽有,但仍以天文、自然科学方面为最多,这些书是他从识字开始,不断地购买、累积起来的。

大约在3岁8个月左右,王乃庆突然能看报纸;4岁左右,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常用中国字都会认了。

由于书柜中书的累积过程和王乃庆求知的过程有着极密切的关联,所以从他书籍难易层次的分类,可以看出求知过程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图书、漫画表达方式的读物,以图解科学文库、东方少年科学丛书、自然科学园地等为代表,是他三四岁时知识的来源。

第二阶段:有现代科学、宇宙的时代、中华儿童百科丛书等图文并重的读物,这是他四五岁时的知识宝库。可以看出书的内容和层次都较第一阶段为广、为深了。

第三阶段:电子的故事、爱因斯坦以及牛顿的故事杂志的订阅,已使他进入类似成人求知的模式了,此时约在6岁以后。

这三个阶段的跳跃,比一般儿童快得多,所以在买书的过程中,曾经发生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王乃庆买书的习惯是:由他自己选书,我们付钱。

有一次,我们逛市场时,看到一套3本很不错的《植物生态》,我和他妈妈觉得这套书不论印刷、字体和内容都很精美、充实,就帮他买了下来。谁晓得带回家后,竟被他束之高阁,看也不看。

我们重视的是他对知识自然地喜爱,主动地接受,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自此以后,选书都尊重他的意见,不再自作主张买一些我们认为不错、他却没有兴趣的东西。

在他6岁以前,我们最常去的书店就是东方出版社。每次到那边,他就往二楼自然科学丛书类跑去,一会儿拿了几本书放在柜台上说:“阿姨,我要买这些书,我妈妈付钱!”

因此,东方出版社的阿姨们都对他很有印象,叫他“小博士”或“小天才”。一直到6岁多一点时,有一次他去东方,阿姨们开玩笑地说:“王乃庆,怎么办?我们东方已经没有你可以看的书了。”

那时他的求知已进入第三阶段,东方出版社的儿童读物的确已经很难再满足他的求知需求了,因此我们另寻书源,找到了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是专卖大专用书及专门学科丛书的。

小说教育孩子没那么复杂免费在线阅读本章完,请点击下一章。